Search

在關西為理想打拼的一群人-錦泰茶廠

青年回鄉 老茶廠續飄香
====...

  • Share this:

在關西為理想打拼的一群人-錦泰茶廠

青年回鄉 老茶廠續飄香
=============================================
記者 林霈楨 報導

走入歷史悠久的錦泰茶廠,迎面而來的除了撲鼻的茶香,還有掛滿牆面,從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營業牌,以及古色古香的茶具、算盤。身為茶廠最年輕一代的羅友君正熟練地泡著茶,難以想像僅僅在一年前,他還是個茶界的門外漢。

熟練地泡著茶的羅友君,在一年多前還是個對茶廠經營完全不懂的門外漢。

從頭學起 茶廠孩子回鄉
目前正學習經營茶廠的羅友君雖出生於此,但小時候對茶廠其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因為廠內溫度不但高達四十度,又有許多危險的製茶機器,所以小孩子被禁止進入。加上小學時就到外地求學,也順利找到工作,只有周末會回到老家,對茶廠的運作可說是完全不熟悉。

這樣的情形卻在民國一○二年有了重大的轉變,當時任職於公家機關的羅友君深覺目前的工作沒有太大的發展性,打算暫時回鄉休息,就在此時客委會正好針對台三線的傳統產業進行輔助發展計畫,錦泰茶廠也在其中。透過這次計畫,茶廠翻修了原本破舊的門面,擁有了嶄新的亮綠色招牌與可愛的茶葉寶寶,除了延續原本的茶葉外銷,更致力發揚關西茶葉文化。參與計畫的羅友君深刻體會到家族長輩們想要推廣關西茶業的決心,不希望延續數十年的招牌消失於自己這代手上,毅然決定全心投入茶廠工作。

放下一切,從頭學習格外辛苦,回憶剛進入茶廠工作的情況,羅友君表示真的完全從零開始,起初只能在一旁見習泡茶技巧,慢慢學會分辨茶的種類,為遊客講解茶廠歷史,還得親自走入茶園採茶,在高溫吵雜的廠房裡一步步練習製茶。

羅友君談到第一次製茶時,才知道製作過程原來如此繁瑣,必須經過採茶、靜置、烘乾等等多道手續,並非原先想像中三五天就能完成。他也說父母常笑他從前製茶忙碌時不回來幫忙,現在反而每天待在茶廠。不過他認為過程雖然辛苦,既然決定投入就要樂在其中,而且相較於從前在都市工作,現在的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自己,也懂得何謂「樂活」心態。

轉型觀光 發揚茶文化
在羅友君回到家鄉的一兩年內,茶廠陸續做了許多改變,除了門面改造,也規劃了新的導覽動線,讓遊客在了解關西茶業文化之餘,更能親自品嘗茶廠焙製的成果。在民國一○三年底,還裝設了無人導覽機,當遊客經過時便會自動播放影片,省去人力講解漫長的時間,更能專心和遊客泡茶交流。羅友君開心地說到,改造完後的茶廠人潮和營收都確實有所提升,越來越多人願意停下腳步走進來喝一杯茶。

而談到茶廠必須轉型觀光的重要原因,其實自民國八○年代起茶產業沒落,相關工作銳減,關西就面臨嚴重的人口外移困境,羅友君認為若是靠著文創觀光也許能替關西帶來新的機會。因此無論是牛欄河微文創計畫提出的「中正路老街商圈」構想,或是關西藝術小鎮發展協會的成立,他都主動接觸參與,希望從茶廠出發,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使家鄉漸漸復甦,年輕人能夠留下,並讓更多人看見關西的美。這些關心關西的同伴也更堅定羅友君留在茶廠的選擇,「為什麼他們可以我不行?」

各方努力 人潮湧現
觀察這一年來關西的發展,羅友君認為人潮確實多了不少,外地年輕人也更願意回到家鄉。他指著茶廠門前的中豐路說到:「這條路一到假日幾乎都會塞車。」這是他剛回家鄉時不曾見到的景象。能有這樣的成果,多虧了各個組織積極地推展在地文化,幾乎每一、二個星期就有一場活動,從藝術節到手作市集,越來越多外地人了解關西不只有仙草,還有更豐富的人文歷史與傳統產業。

人潮帶動地區發展,卻也使茶廠的工作益發忙碌,羅友君提到從前茶廠能自初一休息到元宵,現在則春夏秋冬一刻也不得閒,尤其年初的連續假期,更讓他從過年忙到二二八連假,找不到空隙稍作休息,他笑著說畢竟如今是從加工業變成服務業了。

守護招牌 傳承歷史
縱然人潮有所提升,羅友君表示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現階段至少讓人經過時願意走進門了解關西茶業,他並不急於規劃太遙遠的藍圖,也不希望變得太過商業化,能和同好交流茶葉知識,發揚茶文化更為重要。目前唯一的規劃就是希望茶廠擁有的茶園能慢慢增加,使經營上更加穩定。

從對茶葉所知無幾的門外漢,到今日能頭頭是道地向客人解釋茶種與烘焙過程的專業知識,羅友君的人生在短短一年多中有了重大的轉變,從忙碌的都會生活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家族茶廠。他表示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持續保存錦泰茶廠掛了近八十年的招牌,希望「對得起祖先的努力。」他強調著茶廠代表的家族精神。也期望若有堂兄弟能夠回來共同經營是再好不過,然而這樣高成本、低獲利的工作不是人人都願意投入,羅友君也明白無法強求,只期盼能繼續守護這棟珍貴的老茶廠,不讓它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


Tags:

About author
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在這裡我們不賣書,我們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深化在地閱讀文化
這是一家老屋改造的有機書店,"有機"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在這裡我們不賣書,我們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深化在地閱讀文化
View all posts